close

最後一次在維多利亞和曾老師上課了。
從一開始只是單純覺得老師漂亮、活潑、而且對檢查作業很堅持嚴格,到後來班上的人數慢慢減少,有機會越來越瞭解彼此,與其說我們班是師生,不如說是一群開學習會的好朋友吧!

在對話練習的過程中,總有許多樂趣。

「請用韓文自我介紹。」這時候,我就必須挖出腦袋中僅有的字彙庫,用陌生的邏輯講述熟悉的資訊:「我就讀臺灣大學,臺灣大學有很多科系,我參加新聞性質的社團,我住在宿舍⋯⋯」全無章法、毫無連貫性可言,卻是我能夠用另一個語言描述自己的最大極限。事實上,這樣的腦力激盪帶來不少樂趣,因為要用一種全然不同的符號表達自己,其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潛意識中,你會發現什麼在生活中對你而言是重要的、什麼不是。什麼是我會挑出來向陌生人分享的,什麼又不是?

這些過程中其實你會找到自己的弱點。

又,今日的對話練習中,剛好提到印象深刻的電影,我嘗試用韓文介紹「東京未婚妻」,這部近年來我最愛的電影:一個比利時女孩因為很喜歡日本的文化而來到日本,她和一個日本男生做語言交換,他們陷入愛河,但是後來日本發生地震,比利時女孩被迫回國之後,他們就再也沒有聯繫了。

哎,一個明明包含了很多內蘊的電影,因為我拙劣、簡單的韓文表達能力而頓時被簡化得庸俗不已。

老師又問:「為什麼他們要分手呢?」我用韓文說:「因為日本和歐洲的文化實在差太多了啊,她雖然很喜歡日本文化,可是她畢竟不是日本人。她和男生交往越深,就越發現自己無法當一個真正的日本人。」

我之所以喜歡這部電影,其實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其實,在學習外國語言、嚮往旅遊之時,我背後的心態都全由這部影片肆意展示。

「我覺得可以理解這部電影,因為就像我啊,就算再喜歡別國的文化,我始終還是個臺灣人。」老師說她懂,雖然我講的話七零八落,也不能準確地使用每一個詞彙。我好希望能夠用流暢的韓文表達自己啊,終有一天。不想放棄。不想要一定是為了唸書才去,人生難道不可以只是為了想要而做什麼事嗎?

除了價值觀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必須常常面對「臺灣的文化到底是什麼?」這個命題。一邊想,就一邊覺得,完全能夠體會比利時女孩嚮往為之,卻不得為之的心情。

拼命地喜歡,但是越喜歡就會越推拒,因為越喜歡就發現越不同。

再怎麼了解、努力,就算念了碩士博士,還是改變不了自己是個異鄉人的事實。唯有先接受自己是臺灣人的身份、認同所謂臺灣的本土文化之後,這樣的嚮往才會變得無痛,才會變得單純,才會變得不是想要逃離、而是想要開拓。這就是課題。課題就是,先接受自己,再欣賞他人。在學習當中,不停地自我碰撞和質疑,也是課題。

最後一堂我們的課,雖然只是依照往常一樣,唸唸課文、學新單字、跑過所有新的文法、造句⋯⋯

但是,平實的、穩健的灌溉著知識,在22歲的我的心裡,或許就會如此細水長流下去。

 

arrow
arrow

    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