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在自薦並得到實習機會後,一直有點緊張。我只有在大二上學期時短暫的修過「新聞英文與編譯」,不知道報社能不能夠接受我的程度?

#1 第一天

身為記者而且總是樂於提攜後進的爸爸鼓勵我,只要勇敢爭取機會,並且盡力去做、主動去問就對了!沒想到寄給總編輯的信件,馬上就得到很爽快的正面回覆。


於是,第一天報到的有我和另一個北科英研所的實習生。在與總編輯 Tom 見面、自我介紹後,我們首先拿到一份講義,要學的是「如何寫一個好的 Lead 」?由於在新聞英文的作法中,向來都是把重點濃縮在整篇新聞的開頭第一句(也就是 Lead ),在第一句當中就必須要把最重要的 What / When / Where 給交代清楚,而且長度也最好不要超過 50 個字。

我們先是閱讀講義,將講義上的範例與重點都濃縮在筆記之後,Tom 就各給我們兩人一篇中文報導,並請我們翻譯成通順的新聞英文後,給身邊的記者批改。我拿到的新聞是「石門水庫今首次人工增雨」。一看到題目就有點擔心了,因為我對水文根本毫不關心。但是在嘗試編輯且翻譯的過程中,我能夠很清楚地探索到英文和中文之間的差別,以及寫兩種不同語言新聞時的訣竅。在中文落落長、略嫌囉唆的資訊當中,必須要精煉出我們所真正需要的重點資訊,並用第二語言的邏輯順暢地成文。此外,水文方面的專有名詞、政府機構的正式名稱、臺灣本土地名等,都是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一再被確認的資訊。

而因為以前曾經修過新聞英文課的經驗,讓我有幾招小祕技到現在還是管用:先去搜尋外媒或是國內雙語媒體相關的新聞,並在那些舊新聞中尋找可以套用的片語或術語,如此一來不但會省時,也可以確認自己的用法是對的。但是,時間一久後,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停止依賴這些現成的素材,轉而將這些使用過的素材內化成自己的財產,在不需要仰賴查詢的狀況下,以自己腦袋中的語料庫成文。

由於在辦公室關閉之前,必須要交出翻譯,擁有時間上壓力的狀況下,我翻譯得比以前課堂作業時又是緊張又是要求精確。很多句子在中文的思考之下沒有辦法被翻譯成漂亮的英文,這種狀況下我就會先把病句 underline,並且在全部成文之後先問問看身邊處在工作空檔的記者,幸好她也很親切的樂於給我小建議。

 



在經過一個半小時的努力後(我都不知道一篇水庫的文章可以寫這麼久!)我將成稿寄給負責我的記者 E ,我們一行一行地修改,她不但大幅保留我的原文,也與我詳細的就文章原意、行文用字上討論,進而給了我很多有用的反饋,讓我在自己的新聞英文寫作中發現盲點。

長久以來,我一直擁有撰寫上的邏輯問題。某些段落安插的位置,會因為中英文改寫之間的鴻溝而需要有所改變。又,因為新聞英文會將重要的因果關係、事件大綱安置在段落前方,因此不能像中文寫作一樣,鋪梗很久才把重點亮出來。這一部分的問題,可以靠將自己假設成一無知的讀者閱讀,以一個讀者的立場來思考該篇報導的資訊架構應如何設置。

在新聞英文中,應將不重要的資訊放在最後面,使得最終審稿時,超出字數的狀況下可以從屁股刪文也無關緊要,讓整篇文章的重點都在陳列在前三段中,能夠一目了然。

全文應保持前後的一貫性,例如標題和 Lead 應保持內容上的連貫及一致,定冠詞以及機構稱呼等也必須維持前後一貫。在最終完稿時,應該再反覆做確認一次。

此外,也應該要避免使用帶有個人解讀的動詞,例如:state / affirm等,通篇使用中性的:said 也沒關係。因為,當讀者能夠從語言習慣中發現是某位特定記者寫的時候,並不是一個好徵兆。專業報導中,應該要保持中性且一貫的立場。

才寫了短短一篇報導,我就從當中領悟到很多以前在新聞英文課程中老師曾經強調過的事。然而,就是應用在實務當中時,才能如此快速的發覺自己的缺陷吧!E 說,她很驚訝我的第一次正式嘗試可以寫到這種程度,而且也很喜歡我不會愛用冷僻字、嘗試彰顯自己的實力;因為新聞英文就是應該清楚、易懂,能夠以最簡單的方式傳達一個重要的資訊。能夠用一句話表達的事,不要用三句講!

修改好之後,E 幫我把文章存好,並且將檔案小紙條交給主編,我才總算在九點多能夠踏著台北的夜色搭高鐵回家。雖然還不知道能在 China Post 實習多久,也對於接下來能不能繼續挑戰更高難度的報導感到擔心,但是這次的實習經驗在第一天就讓我獲得了很多!而,「主動發問」真的很重要,也不要太擔心別人會覺得煩或是被打擾,因為當你展現出誠懇的態度時,我相信大家都會很樂意協助的。

求知的精神,我想是在實習當中,每一個人都必須要努力打破自己的尷尬,去企圖展現出來的特質 🙂 以前始終學不會的我,總算在新的場域中,嘗試踏出第一步了。
 


 

#2 總統大選 

bb2eb-img.jpg


由於報紙必須刊出每一個區域的立委當選人的英文姓名、當選票數、連任與否、黨籍等資訊,在還沒有結果之前,我和另外兩位實習生的工作就是確認每一位立委當選人的英文個人資料是否正確,並且在辦公室等待開票結束,將正確的得票數以及本次大選總投票率、藍綠板塊及席次數計算好,經過 double check 之後再拿去給設計部的人製成圖表,以趕上十二點多的截稿時間。

正式開始之前,主編還訂了 Pizza 讓大家邊開會邊吃,告訴我們「再客氣就沒得吃了唷~」我們才趕快抓食物,三個實習生彼此之間也小聊。有一位在香港念書的臺灣女生剛好今天是最後一天上班,再接下來就要回去香港開學了。她說,覺得這裡很好玩,下一個寒假還要再回來實習!我和同時進來的實習生 N 也藉著這次的小小同樂會更加了解彼此,原來她是北科大英研所透過學校介紹而來的。

我發現,其實辦公室的氣氛滿隨和的,就算中途想要出去買東西吃或是提早離開、晚進辦公室基本上都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也因為每個人的休假時間都錯綜複雜,讓這份工作的自由度看起來真的很高。更重要的是大家人都很好,就算是和我們沒有什麼接觸的外國人,在進出的時候都會友善的對實習生微笑、打招呼。

這雖然只是小事,卻對我們在這個地方工作能不能放鬆與否給予很大的助力。我想,如果以後我有機會主導一個企業的實習計畫,我一定會關照到超級多眉眉角角的地方,因為在進入新環境時,很多人總是容易敏感、膽怯,但一旦感覺到放鬆,就能夠把全部的自己都發揮出來,我就是這樣的人,所以在無數次的環境變遷、實習、不同的工作場合之後,我發現唯一的生存法則就是:為自己創造一個安身之地。找一個樂意幫助你的人。

如此一來,才能夠把真正的自己表現出來,也才不會浪費實習的機會。

在這次的計票過程中,其實我並沒有很多事情做:大概就是一直刷中選會的網站等待哪一區的立委確認當選;偶爾從名單中發現一些小錯,替報紙降低一些失誤。我也新認識一位臺大外文系畢業的記者,並意外發現她是我去年同步口譯翻譯課同學的朋友呢!

在整體過程中,其實我透過整理名單和即時接收電視新聞,感覺到更加瞭解臺灣的黨派更迭以及見證了一小步的民主進程。(或許是身為政治系的學生應該要非常投入和關注的事情)而在家裡或宿舍絕對沒有耐心把兩邊造勢晚會的落/勝選感言聽完的我,也因為在辦公室裡面必須即時更新許多資訊,而對這次的選舉有更加深入的認識。我想,過幾年後回頭看,應該會是個記憶深刻的選舉之夜吧!

而更讓人驚訝的是,昨天我寫的那份石門水庫的新聞真的在今天的Local版見報了耶!我的第一次報導,就在初次報導的隔天刊出!

完全沒有預料到,會在這麼快的速度就馬上達成來實習的目的(也就是讓自己的文章真的有機會被刊登、被印刷出來);原本一直以為最初最多只能把文章放在網頁版上面而已。對此,自己感到又驚又喜,感覺就好像是拿到了一個完全沒有預期的超棒生日禮物(笑)

但是,也全都是因為有記者姐姐幫我潤好稿、教會我怎麼樣把原本略顯生澀的文章改成搬得上檯面的新聞英文,所以真的很謝謝她願意在工作之餘撥出時間指導我!

實習生活會在完成合唱團公演之後繼續努力走下去,希望能夠充分運用到大三的寒假,讓自己搞清楚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能不能透過更多的實務參與去接近它。

 


 

# 3 初次參與記者會

綠色和平組織(Green Peace)在路邊的志工不少,歐美也算是滿大的組織,但是在臺灣的辦公室卻是在中正紀念堂附近巷弄間的私人住家式辦公室。

我和記者在兩點會合,一進去會場就看到很多架電視媒體用的攝影機,以及放在桌邊的ㄧ疊新聞稿、檢測報告書的中英文版本。接下來就由綠色和平中心的工作人員對我們進行約 15 分鐘的簡報,說明他們的檢測發現內容、有毒物質的基本介紹及對人體的影響、知名品牌並未遵守規定與承諾、以及最終訴求。

第一輪簡報結束之後,就有面訪的時間,所有的電視記者都衝到她身邊用麥克風圍著她,進行提問。

我對「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話一直覺得很感冒(身為一個前記者的女兒,聽到這種話當然會覺得有點不爽);而且猶記得我國小時,請爸爸到學校演講時,每個人都用欽佩的眼光看待這份工作,或許在現代,記者與媒體的影響力被太多人濫用、錯用了。

參加完記者會後,或許會對這句話有一點改觀:至少大家都必須在聽完簡報後的幾分鐘之內想出問題,試圖將資訊轉換成一般大眾看電視時能夠懂得的白話語言(畢竟媒體不能期待每個觀眾的理解能力都很好)。所以有時候看似蠢的問題就會紛紛出籠,但是深思之後,或許是為了塑造成坐在電視機前的大部份族群才能夠吞吐的資訊。

媒體難道不能考慮更加強力的區分受眾嗎?例如想要看深入國際新聞就轉A臺;想看淺白的台語新聞就看B臺等等,諸如此類的區別化不知道會不會能夠塑造各台的個別性和競爭力?目前看來,每一家新聞可能都是輸出差不多的內容(除了政治立場上不同),必須將報導內容的知識含量淺白化、簡化,以求大眾能夠快速地接收資訊。深度報導的電視媒體在市場上卻相當缺乏。或許能夠有耐心、有興趣、有時間觀看的受眾亦不夠多。不知道這樣下去,到底臺灣的電視媒體要怎麼突破被人批得一無是處、網媒又快速崛起的瓶頸。

在這場記者會中,紙媒需要的資訊大都能夠在新聞稿本體中或是事後的面訪發問中找到。但是各個記者還是會上前將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問清楚。而帶我的記者姊姊也有去問,我就負責在旁邊拍一些照片和錄音。她不忘提醒我,記者會完後要記得拿發言人的名片,這樣才能確認她的英文姓名以及英文職稱,方便晚上寫稿的時候直接帶進去。

記者會告一段落之後,電視媒體的攝影大哥好像因為資料畫面不夠多,就有某人提議:「不如把防水外套拿到外面巷子裡,用水桶潑水,證明它是一件防水外套!」乍聽還以為只是在開玩笑,沒想到他們還真的到外面潑水去了,不禁讓我有點無言,畢竟防水外套用肉眼看材質也知道是防水外套啊,而且整則新聞的重點是有毒物質吧⋯⋯這個產業還是有很多我無法理解的思維。

姊姊因為還有另一場需要記者證的記者會要開,我就先回到據說 24 小時全天候開著的辦公室寫稿。在寫這次的稿件時,我的問題又變了。原本以為會寫不出來的有毒物質等術語,因為英文版檢測報告裡面都有可以對照的資訊,反而不成問題。

然而,卻因為過多、過於詳細的資訊,讓我在撰寫成英文稿時不知道到底要留哪一些資訊下來。哪一些事情是可以輕輕帶過的?哪一些事情是可以多加著墨的?不知道為什麼,換了一個語言後就思考就變遲鈍了,而且我也大概知道這篇新聞的重要性不大,篇幅要小。但是,要怎麼好好的組織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呢?

成文邏輯亂,我也知道這不是一時能改過來的,所以只能先寫出一份自己知道不怎麼好的東西,再請別人戳破盲點。果然,在姊姊的修改版本中,把一些不需要詳細拉出來的資訊精簡化,並且在將文章分成兩大部分撰寫後,將許多冗句刪除,成了篇比起原版流暢超多的新聞稿。基本上,我從這篇文章學到的有:

  • 嘗試善用Break,200字以上的文章可以視內容需要分段
  • 嘗試以簡短的方式給予資訊,資訊的難度必須降低,因為讀者沒有耐心
  • 標題應更注意新聞性,如果有數據就給出數據,不能只是陳列一樣事實。

感覺記者在忙自己當天需要寫完的稿件就很累了,還要抽空幫我改稿,又給我很多實用的意見,真的很感激她。在實習過程中被好好照顧,從來就不會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不!會!)所以,更讓我現在加倍珍惜這段經驗。這篇文章,在 2016/01/26 被刊載 China Post 的 Local版 中!

 



# 4 實習感想

雖然因為寒假很短暫,在 China Post 並沒有待很長的時間;但是,我覺得這邊是一個對於想要熟悉新聞英文的人而言,很好的實習環境。

在分配主管時,也可以稍微跟總編提一下自己的興趣,像我在提出要求之後,就得以跟著政治線的記者一起去黨部採訪。

唯一的小小缺點是下班時間可能會拖到九點、十點多,因為要等記者幫忙改好稿之後才能走,所以寫好到改好之間的等待有點長。而且,其實大家都很忙,而且休假時間不固定、進辦公時間也不一定,常常會花時間在乾等。基本上,得不到像一般新創實習一樣的照顧或是系統性的培訓。

然而,在這邊實習的期間每一天都是實戰,每一天寫出來的東西都可能會在隔天的報紙裡出現(我把自己的報導都好好地保存了下來!)對於以後要申請國外相關研究所,會是很有利的作品集,也會慢慢看到自己的進步,是很有成就感的實習!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ing 的頭像
    Ning

    練習看看

    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