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個月寫一點總結,感覺好像又飛過一次,短短的三十天。
 


#1 指甲迷戀症

能擁有正常人的指甲,在日常生活中帶給我的力量,比想像中還要大很多。

上課的時候、下課的時候、通勤的時候、照鏡子的時候、拿保溫瓶的時候、撐雨傘的時候、玩手機的時候⋯⋯不知不覺都會死死盯著自己的指甲,好像一直都不能相信這是自己的手。如果要拿一個情境比喻,就好像蟲尾將自己的手砍掉讓佛地魔復活,然後佛地魔又點點魔杖,賜給他新的銀手一樣。

一點點小的改變,帶給我的生活很大的改變。開始不會害怕把手露出來給別人看,也不再會偷偷觀察別人的指甲是否完好無缺了。我有點後悔,為什麼這麼晚才決定要改變?雖然每次回診都要花一筆錢,還不得不跟美甲師社交(?),但是選定顏色之後,讓自己的指甲被細心上色的感覺真的很好。外國影集常常會有女人一面塗著蔻丹色指甲、一面講電話或者準備去跑趴體的場面——原來,指甲顏色也是一種武裝。艷紅色代表冒險、深棕色代表沈穩高雅,而不同角度下會閃現出奇異光澤的銅藍色,是現在每天陪伴著我的好朋友。

雖然還需要幾個月才能完全治好,但我已經很開心了。怎麼只是因為一件小事,就能夠讓我覺得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呢?
 

#2 語言交換

前陣子在PTT板上,看見一位曾在德國待過15年的韓國大嬸要找語言交換。覺得我們過去背景相似,如果中文不通、韓文不通,那至少還能用英文或德文吧?(結果,果真在交換過程中四國語言全開!)而且,也可以順便練習暑假學到的華語教學法。

得到信件回覆之後,我們約好週六早上在星巴克一起進行兩個小時(一小時中文、一小時韓文)的語言交換。

對語言交換這檔事,其實有點又驚又怕。以前找到的德國語伴總是遲到(證明不是每個德國人都準時),最後還變得有點怪,所以就乾脆放生了。和德國年輕人且都如此,一個韓國大嬸不知道會不會尷尬、無話可說?

結果,幸好大嬸是很認真求知的好學生。我帶著她把華語課本上難發音的單字先run過一遍,再一個一個試圖解釋意思或是引導造句。在暑假上過華語教學課之後,我學到不能直接用英文或是學生的母語直接解釋,而是應該嘗試盡可能用中文或是情境去引導。不過,有些中文的字詞,畢竟還是難以解釋;例如:「到底」、「甚至」⋯⋯,光是這兩個詞就解釋了半小時吧!而且暑假時漢字的羅馬拼音沒有完整學好,所以還得不時檢查自己寫出來的發音是否正確。不過,大嬸竟然在我解釋完之後,深感佩服地說:「妳解釋得比我們老師還好!」(咦!確定嗎⋯⋯)被這樣誇,會覺得是不是應該認真找一本應用華語教學法來啃了。

大嬸是非常虔誠的教徒,在德國念了神學、定居之後,又因為對台灣有興趣而隻身來台學中文。其實大嬸的中文程度已經很好了,只是缺乏開口的機會。她也很可愛的禁止我在教中文的時候用韓文或德文或英文解釋,而是堅持要全程用同一種語言去理解。在教我韓文的時候也是,如果我一下子表達不出來,她還是會耐心地等我找出正確的詞會或是代用其他說法。

雖然現在我的韓文口說程度沒有好到可以支撐一個完整的對話,但是近三個月追完至少五部韓劇之後(瘋了!)聽力真的變得比以前好很多,基本上都聽得懂日常生活的對話、甚至連一些年輕人的流行語都記起來了。只是,究竟要怎麼樣把input變成output?還是需要在文法和單字方面追上聽力的程度,才有辦法快速地轉換吧。 

笑起來就會泛起皺紋的大嬸,雖然應該是可以當我媽媽的年紀,至今仍然還是單身。她表示,自己的理想型是:「有夢想並努力執行的男人」一邊講眼睛一邊閃閃發亮,突然變得好年輕、好耀眼喔。

突然覺得,像大嬸這樣獨守著自己的信仰過一輩子,其實並不可憐、也不淒涼,反而比一般輕易屈就平凡的普通人,還要來得更加堅定幸福。

壞挺!
 

#3 我們去露營

期待很久的蟲子與蟲友露營。

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和同事們幾乎沒有一起出去玩過,只有趁連假大家才能一起出去。

C 開著自己家裡的車,一邊爬著有些可怕、陡峭的坡,我們一邊聽 Doctors 的原聲帶,一邊批評臺灣藝人(還有,「 C 在開車時,妳還不知道在哪兒混呢!」一路這樣被訓斥的、無用的、沒有駕照的我。)

一起去南庄老街吃了好久沒吃的桂花釀。回到營地後,缺少露營經驗而少帶很多必要設備、又不會架炊事帳的我們,不停受到營地裡其他人溫暖的幫助。重點中的重點是,我的粉白小球球們雖然最後還是沒有發光成功,好歹也掛在那裡當作裝飾了。

像這樣子一群人出來玩,感覺只有在大學,才最容易達成吧?在狹小的帳篷裡面,漫無邊際地聊著,還有從外面看向裡面,就像洞房花燭夜一樣奇妙的剪影,都是一些平常有時間卻也沒機會體驗的事。

雖然最後沒有租到西瓜帳篷、也沒有浪漫的LED燈條,對我而言,還是一次十分珍貴的體驗。畢竟,回到台北後,我們就得在灰色的辦公室裡見面,而再也不是那片針葉林了。 

這次露營之後,我也保證:會盡量快點去學開車,而且當個不莽撞、不超速、不迷路、不亂罵人、不隨便退縮的好駕駛;我要證明:我不廢 QAQ
 

#4 實習小記

九月底,第一次去實習公司辦的實體市集活動幫忙。

從七月一路實習到現在也滿三個月了(途中還歷經放棄商業週刊實習),從社群影片的實習生轉到 APP 推廣實習生,過程當中學到不少。幸好,公司的主管、氣氛、環境、待遇都很棒,每個禮拜都覺得自己有所產出,也不再會害怕發問或參與。

市集中,長達數個小時的站立,夾雜著正職們催促我們去血拼的時間、幫助外國設計師的時間,一下子咻地活動就圓滿落幕了。我強烈感受到,「Passion」幾乎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決定自己工作表現以及工作態度的事實。以往辦過好幾個實體活動,但往往覺得自己缺少了一點「勁」,真的就只是在現場的一個小打工仔;然而這次市集當中,自己會真的很努力的想要推廣我們的網站以及所能提供的好商品給客人,很真心地希望客人可以下載看看我們的 APP ,而自己也很迫切地想要成為市集的客人之一。

這次,想要買很久的星球筆記本也來擺攤了,實際上見到泰國設計師本人,有機會幫助他們、嘗試跟他們聊天,是一件很興奮的事。還有日本設計師在需要袋子時,因為聽得懂一些日文而能很即時的幫上忙,也讓自己更加確定,有機會讓多語言派上用場的國際化工作,是自己最嚮往的。 

最近,和朋友聊天過程中發現,「實習/工作」有時會是一條打破幻想的最快途徑。在有些公司的經驗是,待得不愉快、沒有成就感、沒有良好通暢的溝通渠道,然後就只能默默地忍耐,變得無用,變得畏縮,最慘的是變得很奴。有些公司是,雖然能夠以自己的力量給予貢獻,但是核心價值、工作內容與心目中的志向不符合,終究也只能在結束之後揮手走人。更慘的是,實習/工作中途,發現這份差事並不能讓自己成為想要的樣子,而放棄後——寬鬆世代們必須承受:「現在的年輕人啊⋯⋯」「怎麼抗壓性那麼低」云云評論。

總之,如果你現在有著愉快的實習/工作經驗,那真的該燒香拜拜了。因為,這好像真的不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吧。
 

#5 Connecting Dots

最近,和周遭原本連結不緊密的人,開始因為各種原因變得親近。如 R,我們雖然同系那麼久,卻一直沒有機會好好講話或者認識彼此。一起開始準備可怕的德文檢定後,我們一起看電影、去咖啡廳、吃飯、唸書、考試、再加上各種巧遇。有時候,會覺得如果再更早一點認識就好了,或者是更宏觀地來說,不要太早和自已以外的人劃清界線、貼標籤、隔開距離這一類的。 

這個暑假前,我還介紹了英文家教學生H去京都打工換宿。去年暑假,則是介紹學妹 L 和網友 A 去。在學生 H 回台灣前夕,民宿主人 T 用臉書打電話給我,還開玩笑地問我:「妳怎麼每年都在介紹人來啊?」

美好的大一暑假回憶突然湧上,而自己困在現狀、準備著考試、念著書和寫著報告的自己,突然顯得好可悲。T也說,現在民宿的生意已經和我那時差太多了;類似的京都老房子民宿數量正在快速增加,客人慢慢地被瓜分掉。「不過,如果妳以後真的來日本唸書,一定要聯絡我。」他這樣說著。那時候,因為員工數量不夠而不放我去看眼科的壞老闆,不知不覺在時間流逝之間,也成了真正的朋友吧。和學生 H 在 imperfect 聊著不同時空的京都,我離開之後快速擴建、裝潢的民宿,一時之間失了神。

以後若有機會,還是會很樂意和想要擁有這種經驗的朋友們,繼續連結起來。 

連結看似毫無關係的點,其實不只是在人際關係方面。

上週二,CIA 第一次的即席演講 workshop:看完題目 20 秒之後,就要馬上在 80 秒之內發表一篇架構完整的演講。原本因為抽到第一個,毫無前人可供參考,而感到相當不安的我,實際試過一遍之後發現沒有想像中可怕,甚至可以相當輕鬆地試圖撈出過去許多經驗加以應用(雅思、托福、德檢、翻譯學程、扶輪社演講、語資班⋯⋯)越來越覺得,就像考取德檢的心得裡面所提到的,沒有任何經驗會浪費時間,相反地都是一點一點積累自己的成長養分。

在大四這一年,很想告訴自己:別再那麼容易害怕。別因為長大就害怕嘗試。就像選上足球課之前,以為會是一項又難又可怕的運動,卻意外地好玩一樣。很多事情,不在當下去嘗試一次、試圖將過去的點點連結起來,是永遠也不知道結果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