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png

在課堂上,英文老師詢問每一個學生「為什麼要選擇英語這門課?是因為擅長?是因為覺得重要?或者是因為父母的要求?」這才讓我開始仔細思考自己選擇學習的初衷。難道,所謂的通才、精英,就是大家都在盲目的學習嗎?在異國當中,正因為不再理所當然,才得以獲得更多角度的認識。


再體驗一次!高中生活

轟弟前往墨西哥後,我總算從轟妹的房間搬入自己真正的房間。轟弟存錢買來的一臺巨大液晶螢幕,還有一整面牆的電影蒐藏,現在都變成我的所有物。慷慨的他在墨西哥捎來訊息:「妳一定要把我所有的電影收藏看完!」從哈利波特、魔戒開始,只要有空我就會欣賞這些德文發音、英語字幕的DVD。有時發懶,就窩在轟弟之前常和朋友打XBOX所用的躺椅上看書: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之前男孩們總是待到深夜還不肯離去。

來到德國第二周的第一個星期一,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第一,我的大學指考總算要放榜了,雖然我只有填兩個學校(臺灣大學、政治大學),但我還是非常緊張;第二,在德國的第一個上學日馬上就要開始了,不知道在新的高中,我能夠交到朋友嗎?


其實,在臺灣,周遭很多朋友都對於我決定參加「高中交換計畫」感到非常訝異。好不容易在臺灣畢業了,為什麼又想要再重返高中生活呢?那是因為我從以前就對國外的高中生活感到非常好奇。相較於臺灣總是安排好的、滿滿的課表,歐洲人究竟是如何教育國家未來的棟樑呢?學習的時數比我們少,成果卻常常比我們來得好,這是為什麼?這樣的好奇心驅使我,一定要在上大學之前體驗不同的生活,找出不同的學習態度,體驗在不同的教學系統之下,同儕會有怎樣截然不同的想法。


德國時間凌晨兩點,原本以為自己會興奮的馬上查榜,但敵不過在異國生活所帶來的倦意,我揉揉眼睛、關掉鬧鐘、繼續睡覺,直到早上七點起床,一打開FACEBOOK看見數不清的祝福,這才竟然第一手透過我的高中學姊,得知自己的大學科系,想起來都還是覺得神奇。

對於做出休學一年的選擇,我雖然不後悔,但也常常有遺憾,不能和許多好朋友同時上一樣的大學、參與一樣的活動……但是有捨必有得,所以我相信也勉勵自己一定要在這裡有所收穫。

緊張的打理好上學用具,我和轟爸搭上前往學校的雙層巴士。各種年齡的小孩子在車上吵吵鬧鬧、嘰嘰喳喳,我突然有一種第一天要到小學報到的緊張感。畢竟在新竹女中時,連續三年都生活在同樣的環境,對我來說分班、認識新的同學,都是陌生又令人緊張的事情,特別又是一大堆金髮碧眼的外國人。

在柏林,我就讀轟弟的學校:Werner-von-Siemens Gymnasium(柏林西子門中學)的十一年級,然而這不代表我的同學們都是十七歲。在德國,會因為學生的程度不同,而有晉級快慢的區分,加上交換學生十分普遍,所以參考Niklas前年的校刊,一個班上可能會有相差一到三歲不等的學生!


在了解概況之後,我匆匆忙忙的在學校老師的建議之下,選完幾堂我認為能夠應付的課,一張課表就出來了:

 

週一 週二 週三 週四 週五 節次
體育   化學 德文   8:00~8:45
歷史   美術 德文   8:45~9:30
英文 德文 中文 數學 體育 9:50~10:35
英文 德文 中文 數學 體育 10:35~11:20
數學 化學   英文 美術 11:50~12:35
數學 化學 英文 英文  美術 12:45~13:30
德文 中文 數學     13:35~14:20

然,因為交換學生的身份,使我的課表不如其他人的滿──但是德國高中生的課表仍比臺灣高中生更有彈性、更加自由。放學和上學的時間並不固定,在課間也也沒有額外的打掃時間、午餐時間,常常是大家自己偷空在交誼廳就一面與朋友聊天、一面吃起午餐。放學回家後,德國孩子們更多自主權,安排自己一天剩下的時間。

配圖-01.png


九點五十分,緊張的走進26號教室,已經有幾位同學兩兩坐著了。雖然一位紅髮女生旁邊有空位,但總是很擔心那裏屬於她的朋友,我只好緊張的挑了一張空桌坐下。

「妳需要幫忙嗎?」出乎我意料之外,那位紅髮、戴著眼鏡女生主動問我,並邀請我和她共桌。

「我是交換學生,今天是我第一次來學校⋯⋯」有些不知所措的我,對於這樣的幫助感到又驚又喜,但同時也擔心自己會造成她的麻煩。接下來,我的英語老師,Schwarz老師請她將課堂規則與課堂資訊翻譯給我。

這位英語不俗的Alex,原來去年一整年都待在紐西蘭當交換學生,所以才會願意主動幫助我,因為她非常懂得這種剛開始人生地不熟、語言又不通的無助感。在她的幫助之下,頭兩堂課十分順利。我認為史瓦茲先生是位有條有理、也有教學目標的老師,相信如果跟著他上英語課,這一年下來我一定也能夠有許多進步。


在課堂上,史瓦茲先生詢問每一個學生:「為什麼要選擇英語這門課?是因為擅長?是因為覺得重要?或者是因為父母的要求?」

於是大家紛紛舉手分享:「我的爸媽雖然從事貿易,但是英文不好,所以我希望我能夠學好英文……」、「全球化的趨勢,讓我覺得非學英文不可……」

每個人都能夠大方的發表自己的意見,也讓老師能對每個人的背景有基礎了解;與在臺灣高中每一堂課都死板的安排不同,因為能夠自己決定選擇哪一種第二外語,也就代表在選課的基礎下,早已讓每一位學生規劃出自己的學習藍圖。


老實說,在高中三年,到畢業考上大學,我還是不知道我高一的時候為什麼要學物理、化學、生物,我既沒有動機也沒有興趣,只是踏著每一個人所走過的路。如果我能夠自己選課,是不是我就能夠將更喜歡、更有興趣的議題研究得更加透徹呢?難道,所謂的通才、精英,就是大家都在盲目的學習嗎?體驗到了不同的教育系統之後,我開始回憶起過去三年,甚至我過去十八年來學習的動機:如果老師在學校問我「為什麼你想要選這堂課?」,除了「因為大學學測、指考會考」之外,我還能夠有其他答案嗎?

然而,不幸的是,由於每個人的課表都不相同,接下來我不能夠指望Alex繼續幫助我。不過,這位交換學生前輩還是很熱情的帶著我在學校繞了一圈,簡單的介紹教室與學生咖啡廳的位置,甚至還請我吃了一個巧克力蛋糕。說真的,這比我想像中沒有人理我的第一天上學要好多了!


不過,在數學課上我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我本來就不喜歡數學,只是因為覺得能夠應付而選,偏偏我的數學老師是白髮蒼蒼的Wuttk女士,教學方式十分死板,轟弟也曾對她頗有微詞。敲鐘後,每一個人開始簡短的自我介紹,輪到我時,我只能簡單的用英文介紹自己:「我是從台灣來的交換學生,不過我還不太會講德語」

亞洲臉孔在全都是白人的學校裡並不常見,加上其實他們也不常講英文,一下子刷刷刷二十幾雙眼睛就回頭直愣愣的盯著我看,讓我覺得非常緊張、異常恐怖。

由於Wuttk女士不太會用英語應答,所以也沒有指示我該怎麼做。接下來她寫了一列數字在黑板上,教我們《數列與級數》,並且要大家觀察每一個數列的規律。

身邊的每個同學都匆匆忙忙的按著計算機,坦白說,我實在不知道他們在按什麼,這不是用看的就知道了嗎?偷瞄了一下隔壁桌的男生在按些什麼:12乘12?我連思考都不用,144這個熟悉的數字就馬上跳出來了。果然,我們的數學和他們的數學是真的很不同。


因為老師不會講英語、這堂課也沒有出現Alex那樣的救星,我十分渾沌的度過了。而且以前互相認識的同學們,也早已建立起各自的圈子,我實在不知道要從何「下手」才好。課堂一結束,我就只好拎著包包離開教室,沒想到竟然有兩位金髮女孩一左一右的追上我。

「嘿!妳說妳是從台灣來的交換學生?」

「是的!」這是我今天的第二次受寵若驚!原來真的有很多親切的好人!接著我右邊的女孩說「她(指著左邊的女孩)去年在美國當過交換學生呢!那麼,妳的下一堂課是?」她們興奮、閃亮亮的眼神,裝滿著想要幫助我的熱情。

「是德語課。」

「這樣啊……和我們不同,但是妳需要我們帶妳去教室嗎?」我想了一想,雖然能夠和她們變得稍微熟悉一些,還是婉拒了。就連數學我都聽不懂,十一年級程度的德文?拜託,現在的我就算去幼稚園也無能為力,所以決定今天就先到此為止。

一方面,我也很不想要讓德語課的學生因為幫助我,而漏掉自己的課程內容,就像Alex英文課得一直不斷的幫我翻譯老師在講什麼。雖然他人善意的幫助真的讓人感到很溫暖,但是我不想要這樣讓別人本末倒置。



回到家,我與轟家人進行一番商討後,我決定先到語言學校接受德語課程,再視情況回到我的高中。這是個百般掙扎的抉擇。也許待在學校,我能夠漸漸地融入大家,並且交到許多好朋友,德文也就會跟著進步。但是我覺得以自己現在的程度,不接受正規的德語課是沒有辦法有所突破的。

況且,我的英語能力也在此時造成了障礙──許多台灣的交換學生因為英語口說能力不好,幾乎只能硬逼自己去學會新的第三語言,但就我的情況而言,卻會一直不由自主的依賴英語、用英語溝通,導致我的德語沒有辦法獲得很大的進步。

雖然這是一條比較少數人選擇的路,但是我的顧問 Ramme先生非常支持我:「妳做了對的決定!先把語言學好,交朋友會更簡單、更快速!」我才放下心來。

隻身在國外,很多時候必須要自己做取捨,沒有人會硬性規定你一定要如何如何,也因為每一個交換學生的狀況、需求各不相同,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黃金準則讓我們參考。相對的,做出決定的你,必須自己承擔所有的利與弊,為自己的一年負責。


德國高中,是這樣學習

在我結束語言學校的課程後,終於能在高中跟著大家一起上課了。我開始固定會和一小群人走在一起、每天哈啦幾句、打聲招呼,漸漸找到一點歸屬感。而我也開始參與討論、小考;在各種不同的課當中趁機介紹東方文化。例如:我在英文課、歷史課以及中文課當中,就以德文和英文交雜的方式,分別向大家成果展現了一堂課。

在英文課中,Schwarz先生採用活潑的教學方式。一個學期當中,他指定讀完約三到四本的英文名著,包含蒼蠅王、羅密歐與茱麗葉、仲夏夜之夢等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世界名著──蒼蠅王(The Lord of the flies)。這本由英國名作家威廉‧戈爾汀所撰寫的小說,描述在荒島生活的一群男童自相殘殺的故事。涉及的議題之廣,包含:人性、衝突、絕望、貪慾、權力⋯⋯以及各種隱晦的象徵。細細閱讀完後,在不寒而慄之餘,絕對能讓青少年有更多的省思,也是美國青少年必讀的選本。


與台灣總是「含辛茹苦」地吞嚥六冊教科書、死記單字與文法的教學方式大為不同,Schwarz先生的英文課著重每個人的意見看法,從而訓練思考能力以及使用外語表達的能力。看一本書,重點不是放在生字或難句,而是其文學性,如:劇情的架構以及動機探討。

譬如,Schwarz先生就會問大家:「為什麼作者要安排一群『男童』而不是『女童』在荒島上呢?」

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而我的同學們也都踴躍的發表各自的意見:「因為女童之間不會像男童那樣暴力相向,可看性相對降低啊!」而老師也會毫不客氣的反駁:「難道你覺得女孩被逼入絕境之後並不會動手嗎?」在課堂當中的氣氛是熱絡的、自由的,一開始竟讓我感到坐立難安,然後,不禁想起臺灣那個總是在老師拋出問題後,全班靜默的課堂。

為什麼我不再敢主動舉手回答?因為我已經習慣要追逐正確、標準的答案,害怕面對錯誤的恐懼,讓我不知不覺中失去自由思考的能力。而在德國高中的課堂,我漸漸找回發表自己意見的勇氣。


課後作業當然也不簡單,Schwarz先生首先發了一張「Writing a comment(如何撰寫評論)」的講義給大家,當中首先簡單定義何謂comment(評論),也就是對於特定狀況、事件、人物、行為、態度或者一種宣言。然後說明如何撰寫一則妥當的評價:定義問題→蒐集資料→資料分組→指出問題→說明論點→詳述論點→提出結論。

Schwarz先生要求大家,就蒼蠅王書中的人物「賽門(Simon)」撰寫一篇評論,並參考講義上所指導的格式及片語自由發揮。隔天,大家便帶著各自撰寫的賽門評論,互相分享以及就不同的觀點,對於賽門的性格、行為、甚至名字的由來進行辯論。

這讓我想起一句成語:學思並進。學習不應該只是片面的學習,而是應該與思考同時進行。以前在新竹女中語文資優班時,我們也會挑一本英文小說,每個禮拜有一節課的時間分組進行詳盡的討論,製作摘要、提出問題、摘錄名言佳句、與個人經驗做連結等等。所以當我在德國高中上英文課時並不感到特別吃力。但就我所知,普通班級並沒有多餘的時間能進行這樣的活動:英文課,就只是大家背背課文單字、搞懂複雜文法罷了,甚至也不是用全英語授課。


就連考試的方式也大為迥異。那一次的期中考,Schwarz先生給我們的考題十分特別:

1. 請為節錄過後的珊瑚島(The Coral Island,主題與蒼蠅王有異曲同工之妙)內文做出一份摘要

2. 請分析本節錄的描寫觀點,第幾人稱以及其原因3. 請比較珊瑚島及蒼蠅王中的男童們,互動有何不同?引發的結局又有何不同?」


更棒的是,每個人的桌上都附有一本厚厚的英德字典供寫作參考。做到這個地步,我更加相信在德國教育當中,如何消化、整理、內化資料以及如何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是最被重視的部分,而不是在考卷上挖空一個單字,拼錯一個字母,能上的大學就跌了一個等級。

也難怪這群才十一年級(16、17歲)的同學們,個個都能侃侃而談、口沫橫飛,即使與老師意見不合也從不輕易妥協。回頭想想我自己在那個時期,大概也只是成日低頭抄筆記,從來沒有想過要去質疑什麼,也對討論、辯論興致缺缺


在班上待久了之後,原本較為沉默的我也開始對於書中情節的領悟,發表自己的意見。從開始舉手的那一刻起,我發現大家看待我的眼光就明顯不同了:更多的欣賞、更多的尊重。(雖然,在班上還是很明顯地覺得自己格格不入)

不久後,我們收到期中考的成績單。剛走進教室的那一霎那,不知道為什麼大家的目光都直直射向我。看了考卷上的計分才恍然大悟,原來才剛加入班上幾個月就拿了個第二名,在滿分15分當中得到13分!

老師拍拍我的肩膀,鼓勵我做得好!下課時,就連從來不和我講話也鮮少和我對上視線的男同學,也終於忍不住湊過來看看我考卷上的論述、驚訝於我不使用字典就可以直接成文⋯⋯。那時候我恍然大悟。在臺灣國高中的交友歷程中,那些「成績好的」、「受老師偏愛的」學生,無論個性有多跋扈、驕傲甚至扭曲,生活有多平淡、規律、無趣,至少還是會沐浴在同儕欣羨的眼光之中,享有不算差的人際生活。然而,在這裡「成績」並不是大家的唯一考量。每一個人都至少有一兩項興趣,運動、音樂,語言、攝影⋯⋯。

 在下午三點放學之後,大家會有時間去進行探索。光會讀書、做個書呆子是沒有意義的,唯一讓大家認識自己的方法,就是證明:「我是個有想法有個性的人,不是一個唯唯諾諾、沒有主見的人」。而這份考卷,就足以證明我是個對於事物有想法的人,而非只是一臺考試機器。

配圖2.png

 

聖誕假期前夕,我們還必須每人推薦一本課外的英文小說,並且撰寫摘要、省思、名言佳句、節錄,並濃縮成兩面A4。老師會將每個人製作的講義發放,在接下來的課程中點兩至三名同學上台分享。

我所選擇的是高中在竹女讀過的:The Giver(附錄二),同時也是一本在美國小有名氣的青少年讀物。至於其他同學也分享了許多不同領域的佳著:「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穿條紋睡衣的男孩)」、「The Fault in Our Stars(生命中的美好缺憾)」;透過這樣的好書分享活動,Schwarz先生期望增加我們的閱讀書量以及向同儕分享的表達能力。


除了英文課之外,我最喜歡的就屬歷史課。在較為冷淡的德國人當中屬於異類,這位熱情又活力充沛的老師不斷的提供我上臺介紹亞洲歷史的機會。除了一次用簡易的德文介紹末代皇帝溥儀的生平之外,我也有順帶將八國聯軍、中日歷史、滿州國、紫禁城等詳細的解說一輪。

其實,台下同學對亞洲的了解相當有限,但我花了將近一個禮拜的時間用英文、德文、中文三種語言尋找資料、詳加整理,再找出德文字幕的影片,配合老師的幫忙,這才提供大家能夠有個雖然不完整、但新鮮的東方認知。當大家看到末代皇帝‧溥儀的影片中,坐在龍椅上的小小皇帝、紮著辮子的宦官,紛紛露出有趣又新奇的表情。不知道這些外國人到底在那幾分鐘之內,兀自神遊到幾千年前的中國去了呢?


其實,交換學生的任務,就是在體驗異國文化之餘,讓世界看見自己來自哪裡、介紹自己所知的歷史。雖然臺灣的國際能見度相對的小,不過只要交換學生能夠努力在國外好好表現、大方的介紹自己的國家,相信在國民外交這一塊領域,都能夠有「小兵立大功」的良效!

因此在這次的歷史報告中,我也特別拉出了為何中國大陸和臺灣會是如今分據兩岸的局面,讓大家能夠有正確的認知,為我生活了十八年的小小島發聲。

 

配圖3.png


在我就讀的高中,剛好也提供學生中文課程。我當然也就湊熱鬧的心態也選修了中文。除了時不時可以現一下繁體字(同學們對於我可以不必思考就寫出繁雜的漢字感到訝異!),忍不住也對著大家稀奇古怪的中文腔調或者答非所問直發笑。

老師指派的作業大大是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部分──總共有九道議題:西藏、維吾爾族、蒙古族、壯族及苗族、德國和中國的大學及職業培訓、職業選擇與失業、中國人的生活條件、城市化和環境、中國古典小說《西遊記》《紅樓夢》。班上的同學可以各自認領想要的題目,並且製作約20分鐘長的簡報於課堂上呈現。

令我意外的是題目之深、之廣。班上甚至還有15歲的孩子,就得開始查詢一個陌生大國的生活條件了?而他們對東方少得可憐的了解,也難免會使得對於西藏議題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原先我並不期待報告的水準。但是看著大家一周一周清楚、條理分明的簡報,生動的圖片搭配、簡潔的文字呈現,實在讓人刮目相看。

我漸漸了解到為何德國人被讚頌成一個有秩序、有效率的民族,原來從最小的學校報告開始,就必須學會如何統整,而不是在大學或現實社會中狼狽地打滾學習。


至於我負責的,是對於外國人而言較難以理解,也較難查詢到資料的中國古典文學《西遊記》(Die Reise nach dem Westen)及《紅樓夢》(Der Traum der Roten Kammer)。和歷史課的準備方式一樣,我找到了寶玉與黛玉德文版的影片,讓大家能夠有基本的印象,並且簡略的描述這兩部小說的情節、人物關係、時代背景等等。做結後,感覺大家對於中國古典文學都感到非常不可思議也無法想像,為什麼會有所謂的門閥制度、世家大族,或者怎會有如此五花八門的妖魔鬼怪呢?

在我的呈現結束後,也有人馬上迫不及待的問:「為什麼不是綠樓、黃樓、藍樓,而是紅樓夢呢?」那個當下,我並不是很確定,但查證之後發現和我推想的一樣──在中國人的認知裡,紅樓代表古代王侯貴族的住所,故以建築象徵富裕人家,象徵賈家之富恰如南柯一夢,一夕之間可輕易付諸東流。

配圖4.png


這只是一個小例子。不過,很多我們並沒有仔細去想的事情,在異國中因為不再理所當然,才得以獲得更多角度的認識。若以「教學相長」來概括我在德國高中的生活,最恰當不過。

 
arrow
arrow

    N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